星空体育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相关资料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进行展示。新华社发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多年来,这条北京城的“脊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也见证了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申遗12年,“北京经验”终于亮相世界舞台,交出一份文化遗产保护的动人答卷。
北京中轴线公顷。这条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外金水桥、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个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特见证,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至今仍影响着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说,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了世界遗产专业评估机构的高度评价,“无愧世界文化遗产之名。”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凸显了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中的突出地位,彰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以及“中”“和”哲学思想,对世界城市规划史、建设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
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聚焦这条壮美轴线,北京市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和管理水平。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百项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启动,中轴线上,天坛、景山、社稷坛、太庙、钟鼓楼、正阳门等重要文物建筑得到系统保护。
2017年,“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同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成立,申遗工作进入快车道。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于平说,得益于机制创新,文物、住建、规划、发改等相关部门全部联动起来。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年)》《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等文件出台,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在疏解、修缮、环境整治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格局逐步复原、历史风貌生动再现,人居环境和城市风貌不断改善,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中国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点赞。“以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意义深远。对历代人而言,这条宏伟的城市轴线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一位来自赞比亚共和国的遗产专家说。
12年努力,申遗圆梦。北京中轴线是活态的遗产,她属于当下,属于每一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
2023年底,全国首个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支持引导机制(试行)》出台,明确所有公众都有保护北京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今年年初,首批30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上岗,为文物保护部门在专业监督管理服务方面提供有益补充。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出中轴线主题展览、综艺节目、文创比赛等活动,让公众全面感受中轴文化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收到19万余件作品,吸引41万人次参与,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为3.5岁,最大的为86岁,文化遗产以时尚的表达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表示,申遗成功是一个更高水平的起点,意味着中国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我们将共同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这条轴线和其所根植的城市肌理保护好、管理好。”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褚建好透露,近年来颁布的政策法规,建立的智库和遗产保护体系,将持续发挥作用,“我们聘请文物遗产、法律、文化旅游、数字科技等7个领域的200多名专家组成专家智库,进一步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入口、利用、展示。”
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是北京老城内城市肆区域的标志建筑。鼓楼、钟楼南北纵置,两座建筑之间由一长方形广场连接。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
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积水潭(今什刹海)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万宁桥由桥体、燕翅、镇水兽、澄清上闸遗存构成。桥体为单拱石桥,桥面两侧各设16根望柱,桥体两侧设石砌驳岸,驳岸上设镇水兽。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景山为明清两代皇家御苑,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出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
建筑群平面呈形态规整的长方形,以院墙围绕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入口,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以山体为主,山形高耸峻拔,山脊上以中轴线对称建有五亭,山体以南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景山南门和绮望楼。万春亭为五亭中最为高大、建筑形制等级最高者,位于正中山顶,这里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视点。北部区域居中建有寿皇殿建筑群,南端东、西、南三座牌楼与南琉璃门围合而成礼仪前导空间,其后有内外两重院落。
景山及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兼具礼仪祭祀和人造山体以登高游赏眺望全城的双重功能,为明清国家礼仪传统提供了见证。
故宫曾为明清两代的宫城,是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其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和“象天法地”的规划理念。
故宫以中路为中轴线,东西分为五路建筑,南北可分为外朝区和内廷区两大区域,建筑形制最高、功能最为重要的建筑均位于中路。
故宫是明清时期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1952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则标志着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侧,其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规划格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太庙坐北朝南,由内外两重垣墙围合成环套式长方形院落。主要祭祀建筑均位于内垣,居中对称分布星空体育官方网站入口。坐落于三层须弥座台阶上的享殿为明代建筑遗存,采用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代表了明清皇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现今,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对外开放。
社稷坛位于故宫西南侧,其与太庙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格局体现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与太庙规划格局相对,社稷坛由内外两重坛墙围合成环套式院落。内坛为礼仪祭祀空间,中央为祭坛。
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代表土地)和太稷(代表谷物)的祭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祈求国家政权与疆土永固的愿望。社稷坛作为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
端门位于故宫南侧,北侧。端门构成明清两代进出宫城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为朝堂空间的一部分。端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建筑形制和体量与城楼基本相同。两者一同以其高大的形体和端庄的风姿,烘托出皇城与宫城轴线建筑的威严和神圣。
位于端门以南,外金水桥以北,面朝广场。以城楼为主体建筑,城楼北侧设一对华表,城楼南侧设石狮两对、华表一对,均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是明清时期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至今仍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外金水桥位于南侧,纵跨于东西向的外金水河上,共有7座桥体,以北京中轴线座桥体分别与城楼的5个门券相对,东西两侧两座桥体分别与太庙、社稷坛的南门相对。外金水桥是明清两代由皇城通向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也是如今国家举办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空间,始终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已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自形成至今始终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
广场及建筑群由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构成。其规划格局尊重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居中、对称的布局原则,建筑与景观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中叶公共建筑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里程碑。在规划布局上,为展示阐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选址中轴线东侧,位置与祭祀祖先的太庙对应;而作为全国人民共商国是、举行国事外事活动场所的人民大会堂,选址于中轴线西侧,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均衡对称,又与具有国家象征含义的社稷坛对应。
正阳门位于广场南端,由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城楼居北,箭楼居南。作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老城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也是登高眺望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景观视点。
天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东南部,北京中轴线东侧,与先农坛在位置与规划格局上呈东西对称,突显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作,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其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两重坛墙为北圆南方,北侧转角为圆弧形,南侧为直角。内坛是祭天礼仪的核心空间,以东西隔墙为界限,分为南北两个坛域,通过丹陛桥构成南北主轴线,连接南北坛域。南部坛域以圜丘坛建筑群为核心,北部坛域以祈谷坛建筑群为核心。
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西南部,与天坛以北京中轴线呈东西对称布局。其由内坛和外坛组成,内坛祭祀建筑包括先农坛祭坛、耤田、观耕台与太岁殿建筑群。外坛设有神祇坛、庆成宫。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分布于正阳门至永定门的3处居中道路遗址,自南向北分别为,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和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现已发现的遗址以物质实证真实地展现出明代以来南段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构造和不断传承沿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标识,曾为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现存永定门为2005年严格遵循中国文物保护原则重建完成的地标性建筑,它由重建的城楼和瓮城地面标识组成。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和地面标识,形象地标识出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位置,展示出永定门的历史形制和传统工艺做法,成为眺望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景观视点。